深耕鄂乡润沃土 民族团结绘新篇

--黑龙江职业学院石榴籽社会实践团“三下乡”纪实

作者:张钧铭 时间:2025-07-06 点击数: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2025年7月2日黑龙江职业学院石榴籽社会实践团走进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开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旅。为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实践团出发前与鄂乡政府多次对接,认真分析当地反馈的语言口音、非遗传承、文旅推广、乡村改造等方面的急难诉求,结合鄂乡的民族特色制订了一系列助力乡村发展的创新举措。

、推普破壁,语言桥梁心声

7月2日上午,实践团抵达塔河县第五小学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一行人在学校杜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音乐教室,共同欣赏了学校民乐团的现场演出,乐器合奏出的悠扬旋律在教室内回荡,让在场所有人都深刻感受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随后队员们来到学生课堂进行推广普通话宣讲,宣讲人通过趣味游戏、互动教学、有奖竞答等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更多普通话知识,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二、结对共建,携手共绘新蓝图

7月2日下午14点,石榴籽社会实践团与鄂伦春族乡鄂村党支部,在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举行了合作共建签约仪式。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张钧铭与鄂村党支部负责人王超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双方将在文化传承、教育合作、文旅创新、乡村治理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仪式上,王超代表鄂村党支部详细的介绍了当地的基本情况以及旅游产业、非遗保护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张钧铭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立足学校的专业特点和人才优势,整合校内资源,帮助贵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肩负起高校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智慧,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三、文化共享非遗传承润心田

在鄂伦春民俗馆内,承载着鄂伦春族历史记忆的展品,生动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从狩猎工具到传统服饰,从生活器皿到民间手工艺品,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聆听讲解,深刻感受到鄂伦春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同时实践团把印有鄂伦春族卡通人物的四件原创体恤赠予贵馆,助力鄂乡文旅产品创新和非遗文化传承。

在鄂伦春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宝林家中,一件件珍贵的作品,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都在诉说着郭宝林老人传奇的一生。老人不仅传授了兽皮制作和桦树皮船制作的全过程,还详细讲述了鄂伦春民族的山上生活和狩猎故事。队员们在看中学、听中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鄂伦春族所蕴藏的宝贵的民族财富。

古驿道驿站博物馆作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全景式、立体化展现了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整个参观过程既是一场追溯历史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理解民族交融、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度体验。

四、历史印记赓续红色入人心

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在兴安岭茫茫林海中,鄂伦春族先辈们沐浴烽火的洗礼,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形成了具有研究价值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在山上抗联遗址,队员们沿着先辈们的足迹,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来到烈士陵园,大家向为国捐躯的鄂族抗日英雄们敬献花篮,以表达深切的哀悼与敬意。走进鄂乡民俗馆内,团队队员刘鑫蕊化身小导游,她以鄂族抗日英雄盖山和关丽华的故事为背景,带领游客们触摸历史脉络,以文物为匙打开尘封的时光,用故事作舟横渡岁月的长河,她的精彩讲解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

五、专业赋能,艺术点亮乡村梦

实践团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当地乡村改造需求和鄂伦春民族的文化特色,于7月4日至5日在民族风情园的墙体上,精心创作了以鄂乡民族英雄盖山和关丽华为主题的墙体画。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鄂族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英雄形象,更为乡村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创作过程中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村民驻足打卡,现已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站在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土地上,石榴籽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用心感知、用情服务、用心奉献,真正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标,以扎实行动践行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铿锵承诺。展望未来,实践团将持续以创新实践为笔,以脚踏实地为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龙职力量。

版权所有:黑龙江职业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 邮编:150080 建筑工程学院:0451-87501210 8666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