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王晓华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构建七大专业群建设布局,形成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北京市“耕读传家”优秀德育教育品牌;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搭建乡村振兴支持平台;建设 12 家“北京科技小院”,打造京郊科技服务的靓丽名片;完成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任务,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在泰国建立中泰农业职业学院,国际化水平得到提升;推广农业科技项目 104 项,促进都市农业产业发展。
一、统筹推进,高质量完成双高项目建设任务
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和学院发展,以双高专业群项目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整体发展、整体推进。在推进国家双高建设过程中,将北京市特高校项目建设任务、建设资金同步推进,融通发展,实现双高建设和特高建设统筹,解决建设经费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和学校整体发展问题。统筹项目建设和乡村振兴,在国家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作为农业院校,需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学校在双高建设中,聚焦乡村振兴,实现项目特色发展。
二、组建乡村振兴学院,搭建学院特色发展平台
2020 年 12 月,组建北京乡村振兴学院,统筹学院各类资源,协同推进学院全面参与首都乡村振兴工作,推动首都乡村人才培养培训,推动科技服务、研究咨询。开展高素质农民和村务管理学历教育;依托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农工委党校深入开展各级管理干部培训、乡村实用技术培训、 社区教育培训等;依托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农业推广教授平台和队伍,驻村进行科技帮扶与成果转化,深入乡村进行动态科技指导,以项目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充分开展北京市乡村振兴政策研究,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支撑和咨询。
三、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1.构建“全链条”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 服务乡村人才振兴。2016 年,率先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优化“学历能力双提升” 系统化路径,培育创新“半农半读、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农民 28.3 万人次,农村大学生 1500 余人,破解首都农业产 业一线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
2.创建“科教创”一体化服务体系,服务首都产业振兴。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教授队伍,开展科技挂职,组建 138 个科技服务团队,基层做培训、入户送技术。建设“科技小院”,精准对接产业,学校教师担任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建立“产学研推用”一体化服务体系,有力支撑首都“菜篮子”工程,对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创新“两对接”农村干部育训体系, 服务乡村组织振兴。在市委组织部领导下,率先实施农村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创 办村务管理专业方向高职学历教育,对接村两委干部,实施双主 体培养、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的培养模式,提升农村基层治 理能力。通过农工委党校平台,对接京内外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 升需求,开展乡村两级干部培训 1.5 万人次/年。
4.打造“三贴近”文化育人体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贴近 “农业、农村、农民”,率先开展耕读教育。建设学农劳动教育基地,组建专兼结合耕读教师队伍,开展大中小学生耕读教育,打造耕读文化品牌,中小学生农业职业体验 3 万人次/年。实施文 化驻乡工程,在农民家门口举办农民文化中专学历教育,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
5.优化“全覆盖”生态教育育人体系,服务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文明素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开设生态文明系列课程,生态文明融入课程内容;研发推广生物防治技术,覆盖 23 个省区市,生态效益良好。
四、对接政府需求,深度参与首都乡村振兴
全面参与北京“走村入户进基层”三年行动计划;参与北京市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专班,助推北京乡村产业振兴;参与北京市农民增收专项工作,发挥学校优势,推进农民增收;对接平谷“智 慧农业中关村”项目,探索科技转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