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经验分享
创建校地定制人才共育模式,力争成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永久牌”“三农”人才的标杆校
——农学结合,创新“农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与江苏方源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定向招生、双主体育人、定岗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目前,试点专业已通过验收,改革成果推广到全国67所院校,并在全国农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专题论坛上作了经验交流。
——人才定制,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分别与太仓市、南京市栖霞区、扬州市、盐城市等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定向培养基层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与中国农垦集团合作,建立教育培训联盟,联合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被确定为全省“定制村官”培育高校。
——创教结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依托省级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实施具有鲜明农林特色的“新禾行动计划”,以各类大赛为载体,以承包经营为手段,构建“训赛孵战”四维实践体系,培育了一批“有创意、敢创新、能创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校政行企共建共享机制,力争成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先行者
——校地携手,共建科技产业园区。与属地政府部门合作,划拨土地2653亩,流转土地1729亩,共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江苏农博园和江苏茶博园,是国家级别实训基地和首批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校行协同,创建应用技术中心。与省内外大专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建成江苏现代园艺工程技术中心等27个省部级产学研平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出资2200万元与学院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学院控股的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江苏省首家国家级别“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先后获得1.62亿元投资入股。获批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省级推广示范基地5个。
——校企合作,组建农业职教集团。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66所院校、10家科研院所、54家龙头企业,组建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集团中与学院形成资产纽带的企业有6家,引入资金2.56亿元,成立中农职教(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了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机制。
坚持农科教推助力乡村振兴,力争成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头羊
——科技推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依托2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组建草坪草、有机茶叶等9个科技团队,近10年来,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1项,争取科研经费累计达2.14亿元。育成农作物新品种37个,研创新技术140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3件,制定省级以上标准36项。获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励46项。
——产业带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句容、泗洪、溧阳、沭阳四县(市)挂钩,开展产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助力区域成功打造4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草坪草和彩叶苗木两大产业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宁镇丘陵地区优势主导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土草坪生产技术推广种植面积达9万多亩,带动4万多农户,辐射全国30多个县(市);彩叶苗木现已推广到25个省(市、区),推广面积10万多亩,带动8000余农户。
——培训驱动,提升农民致富能力。依托学院“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国家青年农场主培育基地”“国家农民科技星火培训学院”“农业部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平台,对创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培训,年均1.2万余人次。近年来,为新疆、西藏、甘肃、云南等西部地区培训农技人员累计达8000余人次。
坚持开放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力争成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支撑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
——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搭建国家层面农业合作交流平台。根据中法两国农业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学院建立中法农业培训中心并共建中法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农业农村部确定的首批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和推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理念、模式、经验和技术,开展农业“走出去”人才培养、职业农民培育、淡水渔业等生产技术培训。
——配合企业“走出去”,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与中航国际集团、川山国际集团等大型中资企业合作,解决企业在非洲国家开展水稻、甜叶菊、果树繁殖、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亚太种子协会成员,累计出口种子300多吨。
——联合境外院校,共建分校和科技示范园。与老挝中老友谊学校共建学院老挝分校,为当地培养急需人才。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合作共建中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委派专业教师担任技术专家,推动肯尼亚的甜叶菊发展。先后为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苏丹、乌干达等东非国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5期共培训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