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正文
《中药国粹经典诵读》课程建设
2021-05-13 10:31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我院中药制药专业教学团队,在学院领导关心指导下,认真整合资源,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成功开设《中药国粹经典诵读》特色课程。

一、设立的背景

人民日报曾多次报道,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正在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严峻形势下,中医药交出一份出色答卷。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三位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人,从古典医籍中挖掘精华,在传统方剂中寻找灵感,在现代科技中攻关突破,创造性、高效率地筛选出“三药三方”,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课程设立的体系

《中药国粹经典诵读》课程是在食品药品学院的领导班子的鼓励和指导下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为了提高中药制药专业学生对专业的亲和力,提升中药专业的感染力,培养中药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力,特别开设《中药国粹经典诵读》作为中药制药专业特色课程。中医药歌诀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精华的浓缩,传诵至今。课程旨在以师生共读、共诵,释义歌诀内涵,领会中药歌诀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营造健康的中药文化氛围,培养中药制药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

1、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领略中药歌诀的内容与内涵,传承经典文脉。通过朗读中药经典歌诀,熟读成诵,释义歌诀内涵,以达到熟记中药歌诀。

2、课程教学目标

1)诵读中药源流歌,领略中药发展历程。

2)诵读中药药性、功效歌诀,感悟中药精髓。

3)诵读中药加工、方剂歌诀,汲取中药实践精华。

4)善用中药理论,释义中药歌诀内涵。

5)传承传统经典文化,弘扬祖国中药遗产。

3、课程内容

本课程在学院领导关心指导下,在中药制药专业团队老师们的努力下,成功地确定课程基本内容框架,不断地充实单元内容,补充和修订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中医药的理论文化基础,具有中医药的文化感染力和自信力,更具有时代特点。

课程内容为六个单元,单元一诵读中药发展史歌诀;单元二诵读中药药性、中药名歌诀;单元三诵读中药功效歌诀;单元四诵读中药方剂歌诀;单元五诵读中药种植采收、加工经营歌诀;单元六展示中药歌诀经典。自此之后,经过几年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已经涵盖中医药源流,人体经脉学说,中药四气五味等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五脏学说,中药药名歌诀,中药功效歌诀等,有关中药药理学和中药方剂学的知识的歌诀,有关中药加工炮制、中药种植和经营等知识的歌诀。课程的内容基本承载了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的总结精华,可以为学生后面学习中药方面的专业课提前打开了一扇门。

学生通过对《中药国粹经典诵读》课程的学习,接触到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学说,并且认识了中医药的传统文化精华,提高了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力。更好的培养文化自信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锻炼了对中医药文化的阅读能力,不断的诵读学习,潜移默化的在思想中根植了中医药文化血脉,一脉传承连绵不绝,对今后遇到的中医药文献的阅读大有裨益。其次,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中医药的专有名词很是特别,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并且是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例如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太极阴阳完全一致,并且应用到人体中的经脉学中。有中药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与古代的朝廷建制颇为密切。再如中药药性和功效中的专有名词,中药炮制学中的炮制工艺和方法等等,都是源自古代人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体现的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也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是对中医药的不断实践的总结。

古人云:“不读诗何以言,不读礼何以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至今,自有古人的不断实践和传承,汤头歌传承千年咏流,人体经脉以通达滋养周身,阴阳平衡太极旋转周而复始。不但继承中医药传统精华,还在新技术上不断更新,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

乘新时代春风,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中药国粹经典诵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彰显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历久弥新的中医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职业学院 黑ICP备050000430号
招生办电话:0451-86681637 87501262 87501272 87501263 82455104 82455139 82455101 8245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