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根脉 勇担铸魂育人使命——我校思政课教师赴延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作者  :  孔令声 编辑  :  陈莹 摄影  :  刘一蕾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7-10 15:2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寻根延安”主题实践活动,依托延安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班,踏寻红色足迹,深化党性教育,锤炼优良作风,涵养高尚师德,努力把延安精神融入学校育人实践。

寻“信仰之根”,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思政教育正确方向

活动以筑牢理想信念为核心,通过系统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真谛,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与信仰自觉。教师们瞻仰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在《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专题报告中回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脉络。宝塔山下的现场讲解,更让大家切身感受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老一辈革命家在微弱的油灯下著书立说,真理的火种就这样播撒出去。”站在毛泽东同志曾经工作过的窑洞前,教师秦晶娟深受触动,“他们坚定政治信仰的赤诚,到今天依然是指引我们的明灯。”

▲思政课教师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聆听《坚持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律》现场教学

寻“作风之根”,涵养高尚师德,锻造先锋队伍过硬作风

活动以延安光辉事迹为典范,通过直观阐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引导教师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树立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形象。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坚持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律》现场教学,赋予“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新的时代价值。白求恩“毫不利己”的医者仁心、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生动教材。梁家河村支书深情讲述了“知青淤地坝”从荒沟变良田的变迁,生动诠释了“实干担当”的深刻内涵。音乐党课上,教师们齐声唱响《南泥湾》,激昂的旋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跨越时空,引发强烈共鸣。“陕北民歌不仅是音乐,更是一部鲜活的党史教材。”教师徐瑛感慨道,“在歌声中我们触摸到了革命先辈的精神脉搏,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党员教师传承优良作风的责任。”

▲思政课教师在音乐党课上学唱延安红色歌曲《南泥湾》

寻“事业之根”,传承革命薪火,厚植服务振兴使命担当

活动以传承延安精神为使命,通过在7月1日开展“把延安精神带回龙职”主题党日活动,引导教师将延安精神中蕴含的育人智慧融入思政课教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支撑。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教师黄志勇以《抗大精神和“三大法宝”》为题的分众式党史宣讲,追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办教育的初心使命和成功经验,深刻诠释坚持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光宇深情寄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带回龙职,融入思政课堂,让真理的光芒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教师们深切体会到学校首任校长,延安干部李冷斋同志在“缺师资、缺设备、缺教材”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创办“克山农业学校”的育人初心,立志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讲好延安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思政课教师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探究教学理念

从宝塔山到松花江,从窑洞灯火到龙职讲堂,延安精神的火种跨越时空,照亮新时代思政育人的伟大征程。寻根延安,不仅是一次精神洗礼,更是一次信仰升华。学校将立足龙江沃土,有机融合延安精神的永恒光辉与龙江“四大精神”的深厚底蕴,探索贯通延安精神与龙职精神内在传承与实践转化路径,在思政课堂上播撒信仰的种子,在育人实践中培育奋斗的力量,激励广大青年学子不仅读懂延安精神,更要将其转化为扎根黑土、服务龙江、技能报国的行动自觉,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和书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磅礴的青春力量!

▲思政课教师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