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民族团结情 挺膺担当行”石榴籽兴边富民研学活动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开启,我校30名学生走进鄂伦春民族乡,了解当地文化,感受民俗魅力,聆听抗联故事,追忆烽火岁月。这是龙职学生红色研学之旅的一幕,也是我校首次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祖国边疆的破题之作。

塔河县民俗文化馆内,一件件承载着鄂伦春族历史记忆的展品生动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从狩猎工具到传统服饰,从生活器皿到民间手工艺品,同学们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聆听讲解,深刻感受到鄂伦春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在民俗风情园展览馆内,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沈悦以沉浸式的讲解,带领学生们触摸历史脉络,以文物为匙打开尘封的时光,用故事作舟横渡岁月的长河。与学生的一问一答间,使鄂族的千年文明变得触手可及,她的精彩讲解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随后,研学团来到非遗传承人郭宝林老人家,聆听老人讲述非遗技艺传承的故事。郭宝林老人多年来致力于鄂伦春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的坚守与执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同学。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在山上抗联遗址,同学们沿着先辈们的足迹,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抗联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的精神,让大家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更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古道驿站和萨满山作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见证了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学生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进一步理解鄂伦春族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

作为一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我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力,贯通“大思政课”的实践逻辑,将抗联精神教育从历史记忆搬到密林战壕,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立足搭建民族交融的实践平台,通过鄂伦春桦皮船制作等非遗文化传承,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指尖技艺中生根发芽;深度酝酿校地共建的龙职经验,以千百名龙职“石榴籽”为纽带,将高校智力资源与边疆发展需求深度耦合,书写新时代"兴边富民"的新篇章,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龙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