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 模型最早是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的Douglas Kerr于1978年所提出。
自从BOPPPS被道格拉斯.克尔提出以来,因其简洁明了,容易上手操作,因而在加拿大乃至全球许多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技能培训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尤其被广泛应用于培训核心教师教学设计及一线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BOPPPS模型呢?让我们一起来一图读懂它吧~
了解了BOPPPS基本概念,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加深对其BOPPPS六个阶段的理解吧!
课程名称:国际传播
授课对象:传播学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高等院校传播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讲授国际传播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研究潜藏在国际传播表象背后的深层规律;通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相关案例,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是通过国际传播领域相关案例的解读,培养同学们对国际形势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帮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西方新闻报道的不客观性,通过BOPPPS模型建立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成为更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专业人才。
本课程荣获2020年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负责人:李冰,教学团队成员:张梓轩、王靖雨、凌绮
案例简介:本案例出自《国际传播课程》第3讲。
从知识传授来看,该讲主要讨论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个人、城市等国际传播主体作为国际传播的起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从能力培养来看,该讲主要帮助学生明确应当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传播主体完成国际传播任务;
从价值塑造来看,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倾向性,对西方新闻媒体所谓的“第四权力”具有判别能力,同时对我国国际传播主体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总体理念和思路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新闻传播2.0》)明确指出: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预备队”和“后备军”。因此,“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传播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本课程将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思政巧妙地融入到课程中去,建设高质量的国际传播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正确政治立场的复合型国际传播实践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总体教学设计
采用BOPPPS模型,对教学过程实行模块化分解,具体分为:导入(B,Bridge - in)、学习目标(O,Objective)、前测(P,Pre – 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Post – assessment)及总结(S,Summary)共六个起承转合的部分,通过选择诸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武汉疫情等相关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
由于国际传播这一领域极为交叉,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都有着密切的练习,理论来源庞杂;同时国际传播对于学生的外语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从传统的国际传播教学模式来看,主要以课堂讲述为主,较难实现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致使其在学习中难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更遑论在其中加入课程思政。本研究采用BOPPPS模式对国际传播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调整,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视音频资料及充分的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布置在各个阶段,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国际传播领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程也于2020年底获评北京交通大学校级思政示范课。
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1)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案例的选取具有较强时效性,对于教师备课强度提出极大挑战;(2)教师对于国际事务发表自己观点时,必须注意尺度的把握,同时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尺度,进行恰当的引导。
改进思路
(1)建设国际传播案例库;
(2)进一步改进BOPPPS模式,使其更适合本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