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分院首页 -> 教学建设 -> 示范专业 -> 正文

现代产业学院引领产教融合新发展

发布日期:2023-03-17   来源: 点击量:

一、背景情况

2022年5月23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首批职业教育示范性产业学院认定工作的通知,根据《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黑龙江职业学院汽车与动力学院分别与哈尔滨红光锅炉总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团结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中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捷能热力电站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市供热协会等5家单位正式签署《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合作协议》,校企行合作办学,主要基于黑龙江职业学院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技术服务、技能大赛、实现校企行资源优势互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一)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理事会

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由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红光锅炉总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市城市供热协会等5家校企行单位共建,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具体负责,合作的5家单位正式建立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理事会,协同学校校企合作处、教务处共同负责产业学院运行监督管理工作。

(二)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理事会下设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教学运行、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教师业务考核、双导师评聘等事宜。

图1-1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揭牌仪式

图1-2全面启动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项目建设

图1-3双导师开展教学活动

二、主要做法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以提升党决策部署为统领,主动服务国家新能源战略和“龙江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新形势,“做大做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新任务,“奋力做好产业振兴三篇大文章”新要求,对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全面提升党的建设水平

强化产业学院党总支政治核心、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理论武装成效显著,党支部和校级党支部标兵引领作用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图2-1汽车与动力学院党总支开展青春践行二十大活动

(二)铸就“铺路石”特色文化品牌

以“铺路石”文化建设为核心载体,实施“三全育人”,打造龙职品牌,形成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紧扣时代主题、办学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体系。实施“全员化”育人,打造全体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全体学生人人受益的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体系。实施“全过程”育人,促进学生认知产业环境、认同产业文化、认领产业角色。实施“全方位”育人,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图2-2黑龙江职业学院铺路石文化中心揭牌仪式

(三)完善产教深度融合办学机制

建立新能源与动力产教联盟,大力推动产业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政行校企共建新能源与动力专业群,建设省级哈尔滨红光风电塔架制造基地、哈尔滨团结高效节能锅炉制造基地、哈尔滨中盛能源产品技术研发中心、捷能热力电站智能环保运行基地、龙哈供热培训基地、新能源与动力技术创新平台、联盟名师工作室、联盟教师流动站等,形成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群体效应。建设期内产业学院核心建设单位投入50万元或设备置换资金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多主体”育人新格局。大幅提升使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赛国赛获奖,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5%,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8%以上。

图2-3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校外基地项目启动

(四)创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龙江先进发电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发展需求,建立并实施“一体两翼三段四线”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政行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建立并实施“一体两翼三段四线”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OBE理念),产业学院、产教联盟为学生发展两翼,产业学院与政行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规格与产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双能结构教师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企业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图2-4黑龙江红光产业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五)建成产教联盟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产业学院与哈尔滨红光锅炉总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团结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中盛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捷能热力电站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市供热协会联合成立产教联盟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下设产学研转创用平台,构建新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服务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技术技能平台和智能技术创新平台。为全省新能源与动力产教联盟单位开展技术服务,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岗人员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和网络化信息服务。

图2-5热能专业学生荣获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六)建成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能源与动力专业群

对接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布局,建设新能源与动力专业群,群内包括城市热能应用技术、智能焊接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四个专业。分阶段推进新能源与动力专业群基于国际水平的“龙职工程技术教育认证”工作或美国ASME授权“S”“U”钢印许可本土化工作。

(七)建立一支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师资队伍

建设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将具有5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新进专业教师的任职条件,将现有在岗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的考核结果作为继续聘任的条件之一,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的成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之一。三年内,使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由企业导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八)实施“立德修能”计划,创新课程体系

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动态的课程体系。推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立足点,教学内容与产业标准相对接,教学情境与产业环境相对接,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广泛运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建立课程四方联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吸引政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制定课程体系开发适应产业发展的金课,产业学院与产教联盟共同开发专业群核心课程,共同编写新业态教材。

图2-6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教材出版与应用

三、取得的成效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实现共同培养符合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产业适配度高、办学质量优、特色优势强的专业集群,实现“专业—产业—职业”之间的结构性匹配,增强人才链对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三)在师资配备上,校企人才优势互补、双向流动,以大师、名师工作室形成结构化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

(四)在育人平台上,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建设真实生产、科学实验、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和师资培训等功能集约的校企一体化、产学研用协同化的跨学科、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培育基地。

(五)在教学内容上,以最新行业标准、企业技术、工艺流程和管理经验促进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实现学习内容与产业要素全面对接。

(六)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情境性、体验性和实操性,即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线中,依托真实的项目任务,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的实地、实景、实操教学,充分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任务驱动式及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七)在教学评价上,坚持成果导向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实现学校教师、行业导师、企业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精英在不同环节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经验总结

(一)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产教联盟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构建新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服务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技术技能平台和智能技术创新平台。为全省新能源与动力产教联盟单位开展技术服务,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依托产业学院大师、名师工作室,利用所开发的培训包,面向产教联盟企业以及新能源与动力相关企业的员工和其他中高职院校的学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开展培训。成立新能源与动力联盟能力评价考试站,对接1+X证书制度,开展培训和能力水平评价工作。

(三)产业学院与中小微企业联合开展产品创新设计与技术研发,并在哈尔滨红光总厂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生产,充分发挥新能源与动力专业群的技术优势,提供锅炉产品、电气控制等创新设计、规程标准制订等技术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技术实力。与产教联盟联合建立新能源与动力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智能控制”“清洁能源应用”方向的创新研究,为相关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课题研究。

(四)产业学院以新能源与动力专业群和学院内部合作企业将是黑龙江省能源产品更新迭代的主力军,立足本省,放眼国内,联合全国开设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共同打造全国性质的产教联盟,为制定国内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奠定辐射基础,为产业学院进一步升级奠定规模基础,为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达到示范作用奠定推广基础。

本案例的实践成果具有普适性,重点适合院校在实体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与运行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的应用推广。